世界迎来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中国企业“出海”各显神通
还有不到10天时间,2023年就要画上句号了,虽然全年数据尚未披露,但以1-11月出口销量达441.2万辆的已有成绩来看,中国在今年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年度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差不多已是板上钉钉,一个属于中国汽车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从汽车产销大国,到汽车出口大国,离不开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飞速发展,而在这条快速奔跑的赛道上,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企业。日前,“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出海全球化创新实践TOP10”榜单揭晓,包括吉利汽车、贝特瑞、比亚迪、长城汽车、创维汽车、孚能科技、宁德时代、奇瑞汽车、蔚来、中创新航在内的十家企业成功上榜,他们凭借在技术、产品、模式、理念等领域的创新,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的“弄潮儿”,推动中国汽车迈入全球竞争新阶段。
据了解,本次评选面向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全产业链,从出口销量或海外建厂方式、细分领域技术储备、商业模式和商业路径、2023年全球开拓情况、出海业务稳定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定,最终选出行业TOP10。
从揭晓榜单可以发现,十家上榜企业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动力电池厂商,一个是汽车企业,每家企业在国际化拓展过程中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具备强大的全球竞争实力。
首先来看看动力电池厂商,上榜的包括有宁德时代、贝特瑞、孚能科技、中创新航。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影响力毋容置疑,至今已连续六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在出口动力电池产品的同时,宁德时代2023年更通过向福特授权电池专利技术实现技术出海,开创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新模式。
贝特瑞则是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十年负极出货量全球第一,目前已在印尼、澳大利亚先后搭建起海外供应链。
孚能科技今年前10月累计动力电池出口量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列行业第二,是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在全球市场开拓上,孚能科技通过与奔驰、土耳其首个国产电池动力汽车品牌TOGG、美国纯电摩托先驱品牌ZeroMotocycles等当地领军企业联姻合作快速打开国际局面。
中创新航在出海布局上选择与车企共同发力,由其配置的广汽埃安、小鹏、零跑都已逐渐走出国门,此外还取得了本田汽车正式供货资格并与法国Forsee集团就电池供应达成合作。随着布局深入,境外地区收入不断攀升,2023年上半年同比大增115.7%至3.75亿元,已接近去年一年的水平。
车企“出海大军”提速 吉利独占鳌头
再来看看汽车企业。
吉利汽车可以说是车圈出海的一名王者,随着全球化体系力持续发挥效能,该公司已通过品牌、产品、供应链、工厂、销售链等实现全球化布局。目前吉利、领克、极氪、睿蓝四大子品牌已全线出海,并凭借出色的产品力推动海外销量不断增长,11月出口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超62%,已连续4个月创历史新高。
为更好地适应不同海外市场并迅速在当地形成差异化竞争,吉利汽车在出海模式上也不断创新。如领克品牌采用了一种更为务实、灵活的“订阅制”方式打入欧洲;极氪品牌则以
卓越产品、直营模式、一站式服务为三大商业支柱开拓欧洲市场。
在将产品推向全球的同时,吉利汽车也同步将研发、制造体系以及销售网络进行出海。截至目前,仅吉利品牌在全球就有近500个销售及服务网点,同时在瑞典、西班牙、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地设立了海外造型设计和工程研发中心,在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建有海外生产基地。
吉利汽车也是上榜企业中,唯一一家实现技术出海的车企。仅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
研发及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带来的收入就超过18亿元,接下来,随着与雷诺集团的合作继续推进,这部分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据吉利汽车介绍,其与雷诺集团共同设立的新公司每年产能超500万套发动机和变速箱,这都很好体现了吉利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技术实力和影响力。
而长城汽车、奇瑞汽车都已在海外市场深耕超过20年,并形成了稳定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截至目前,长城汽车已与300余家全球化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建成3座全工艺整车工厂以及多座散件组装工厂。
奇瑞汽车是我国第一个将整车、CKD、发动机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出口到国外的自主汽车品牌,如今已触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巴西、埃及等10个生产基地,海外市场销量贡献已逐渐超过一半。
比亚迪虽然出海只有三年时间,但海外销售网络拓展迅猛,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阿联酋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过其海外投资建厂仍在起步阶段,2023年先后在泰国、匈牙利建设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
蔚来同样带着“订阅式租赁模式”挺进欧洲市场,寄望通过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欧洲用户用车体验。创维汽车也正大力发展海外市场,旗下产品如今已经出口到土耳其、德国、以色列等66个海外国家及地区。
综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动力电池还是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都已经有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备领先竞争实力的中国企业崛起。未来,他们将继续利用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品牌、技术优势在全球扩张上迈出更大步伐,占据更大市场空间。